英雄之國 巴爾幹小國北馬其頓
北馬其頓共和國(Republic of North Macedonia),自立國以來使用馬其頓共和國的國號,常常簡稱為「馬其頓」;但馬其頓共和國和馬其頓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,因此存在名稱上的爭議。
馬其頓地區除了包括今天的北馬其頓共和國,也包括希臘北部、保加利亞西南、塞爾維亞和科索沃南部,以及阿爾巴尼亞東南一角。希臘方面認為,「馬其頓」是希臘歷史上的一個概念,直至今天,希臘北部3個大一級行政區的名字都有「馬其頓」,因此反對北馬其頓使用「馬其頓」名稱,所以一度暫名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,直到迫於壓力將國旗由16芒星(取自馬其頓帝國的維爾吉納星符)改為8道光芒,並於2019 年2 月在國名加入前綴,更名北馬其頓後,矛盾才得以化解。
城市的過去和現在
斯科普里(Skopje)是北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,也是北馬其頓最大的都市,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居住在此。同時,斯科普里也是北馬其頓的政治、文化、經濟、學術的中心都市。
古代馬其頓名震遐邇,更以亞歷山大大帝的歐亞征戰彪炳入史冊。在馬其頓人心目中,亞歷山大是民族的英雄。在斯科普里市中心最大的馬其頓廣場(Macedonia Square)之上,豎立著一尊亞歷山大的雕像,極有氣勢。然而因擔心希臘的抗議,雕像並不敢直接命名為「亞歷山大大帝」,而使用了「馬上的戰士」(Warrior on horse)的名稱。在廣場的附近,建於15 世紀的古石橋橫跨瓦爾達爾河(Vardar),是斯科普里最重要的地標,連接馬其頓廣場與舊巴札。作為連結城市過去和現在的象徵,老橋甚至出現在市徽之上。
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
著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蘭修女(1910-1997),就出生於斯科普里,雖然她原住屋已因為地震全部毀損,不過市政府仍用四個小銅框標示出損毀前的住屋範圍,而附近亦有一座她的銅像和紀念館。
除了首都之外,位於馬其頓西南部奧赫里德湖東岸的奧赫里德(Ohrid),是該國的第八大城市,亦十分有旅遊價值。至1980 年,這座城市連同同名的湖泊,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。據史料記載,整個奧赫里德有超過350 座教堂,因此,這裡被稱為巴爾幹半島的「耶路撒冷」。於972-1018年間,這裡曾是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首都。
在奧赫里德,景色優美的地標聖約翰卡內奧教堂(Church of St. John at Kaneo)、印在千元馬其頓第納爾鈔票上的聖索菲亞教堂(Church of Saint Sophia),以及薩繆爾要塞(Samuel’s Fortress)、奧赫里德古代劇場(Ancient Theatre of Ohrid)、聖潘捷列伊蒙修道院(Church of Saints Clement and Panteleimon)、普勞什尼克(Plaošnik)聖地等,都是奧赫里德非常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建築,值得細細品味。
撰文 | 攝影 李秀恒
文章來源:SINA.HK